李如 官方网站

http://liru.zxart.cn/

李如

李如

粉丝:10975

作品总数:17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李如(1960.8—)别名瘦石、一达,云南昆明人。擅长油画、水粉画。1985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7年任中国军事博物馆美术设计师。作品油画《红堤》,水粉画《远航》分获全军美展优秀奖、三等奖...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忆恩师何孔德

 

何孔德先生已过世多年了,最近朋友带来几张何先生的小品,睹物思人,倍感亲切。恩师的音容笑貌又历历在目。曾经作为一个狂热的美术爱好者,何孔德先生是我从少年时代就十分崇敬的偶像,记得是初中时看到了何先生画的一组抗美援朝主题的水粉画印刷品,我被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感动了,爱不释手,反复临摹了不知多少遍,从此开始走上了学习绘画的道路。

 

 

李如 油画


在以后的时光里,何孔德先生的画是我必读的作品,遗憾的是当时看到的大多是印刷品,很难有机会一睹到何先生的原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重庆上大学时看到何先生的一本画册,其中的作品精彩绝伦,便有了亲眼拜读何先生原作的冲动,于是我怀着朝圣的心情从重庆专程赶到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展厅中研究、拜读了何先生的多幅原作,如《古田会议》、《台儿庄大捷》《祖国来信》、《出击之前》等,并亲自到画室拜访何先生,当时因何先生不在而未能如愿。

 

更幸运的是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军队从事文化工作,不久我调入军事博物馆,得以和高虹、彭彬、何孔德、郑洪流、许宝忠、杨克山等这些仰慕已久的大家近距离相处,并得到了他们的亲自指导。特别是何先生,听说我是在四川读书并从小就一直喜爱他的作品时,谈话中更是充满了亲切和关怀。


我到军事博物馆工作后第二年何先生就退休了,在后来的十多年中,我经常到何先生画室或家中请教,在对艺术的认识和绘画技能方面得到了何先生毫无保留的耳提面命。

 

特别是作为一个美术专业人员在从业素质、思想理论、专业基础等方面得到何先生无私的指导和教诲。在与何先生相处的那些年里,我学到的不仅仅是艺术技能技巧,其实对我影响更大的是何先生作为一个艺术家必备的品质和胸怀。爱因斯坦说过:“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的确,很多人了解何先生的作品,了解何先生的生平,却很少了解他作为一代大师的超凡脱俗的品质。

 

对何先生来说,对绘画艺术的追求是他一生的信念和精神需求,何先生一生除了关注艺术、关注绘画外,对其他的东西都非常淡泊。他作品无数,给后人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却从不与人争名争利争待遇。他一生节俭,直到临终都过着简朴的生活。记得上世纪90年代前后的一天我到何先生画室,看到他正赶画一幅尺寸不小的荷花主题的油画,画面清新、洁净,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何先生告诉我这是为他在新加坡的画展专门创作的,画展开幕时打算把这幅画放在了展厅入口的正当中。

 

何先生一生主要以军事历史绘画为主,在展厅最重要的位置放这幅画,我想这大概是何先生对自己的评价吧。他曾说“很多人把艺术圈当成名利场,真正的艺术家是因为热爱艺术而从事艺术,而假艺术家是因为热爱艺术带来的其他东西(名利地位)而从事艺术。表面看好像都在搞艺术,其实真艺术家与假艺术家之间骨子里是有区别的”。画家被人们称为灵魂的工程师,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灵魂的自白,灵魂不洁净的人会制造出什么样的产品我们是可想而知的。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在我们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提高的时候,在艺术品成为一种财富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一些所谓的艺术家打着艺术的幌子,到处谋权牟利某地位时,何先生的品质就显得格外的高洁,他的话就显得更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李如 油画


学美术专业的人大多都十分在意自己作为画家的身份,我当时没在美术创作室工作,很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专业的画家。何先生却认为作为画家更重要的是应具备画家的素质和能力,何先生用浓重四川口音对我说:“小伙子,人生很短噢!作为画家,三十岁前得把该明白的事弄明白,该掌握的东西都掌握,四十岁时得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建树,不然即使是专业画家也没戏得哦。”

 

这是凝结着何先生毕生体会的肺腑之。作为画家要首先解决的是认识问题而非技能问题。的确,艺术决不是一个头衔或简单的技艺比赛,而是艺术家对自己的生存体验的真诚体会和表达。这段看似平常的话在今后的岁月里一直对我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过了不惑之年后,我更是体会到了其中的深刻含义。我牢记这个教导,研读了大量的理论书籍和文学作品,以虔诚的心感悟艺术、感悟时代、感悟生活。作为一代大家,何先生的油画以场面气势恢宏,构图宏大、饱满,笔触娴熟、整体、豪放,笔法犀利、潇洒、帅气,色彩准确、明快、流畅、果断而倍受同行景仰。何先生高超绘画写生技巧可以与欧洲油画和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大师们看齐。老主任高虹老师曾评论何孔德70年代的人物画在当时的中国油画界,无人能画出如此潇洒帅气,才气横溢,具有大师水准,堪比欧洲大师的作品。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都是何先生一生勤奋的结果。可以说何先生一生心不离画,手不离笔,就是在文革最艰苦的情况下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哪怕仅有半小时或几分钟的闲暇时间也会对着窗外的景色或坐在窗前的孩子画几笔。


“画家夫人”这幅画也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我们从画中人物发髻的画法上看出何先生仅用不多的几笔就把头发的颜色、质感、光线和体积画得很准确。在“图9”这幅画中我们就能看到画面构图丰满,笔触简洁、生动,特别是画面主体位置的松树,用笔苍劲有力,颇有中国书法中的金石味,是何先生的典型笔法。何先生写生时速度极快,一方面是旅行途中时间有限,另一方面是何先生写生时特别强调抓住对象的神韵和整体关系。这幅作品显然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画出的,说不上完整,却可以看出何先生感觉的敏锐和绘画功底的深厚。这种良好的习惯练就了何先生敏锐的绘画感觉和娴熟的技巧,正是这种勤奋,使得何先生在退休后仍然保持着象年轻人一般敏锐的观察能力。


在油画创作和技能手法方面我更是深得何先生的精心指导。何先生195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苏派油画,一生的绘画方式都受苏联绘画的影响,但何先生对油画艺术的本体语言有着独到的领悟和把握,并不拘泥苏派技法的条条框框。他在颜料应用、笔触美感及油画趣味的体现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独到的探索。为了让水粉画更厚重他在原料中掺入纤维素浆糊;为了让笔触苍劲有力他研究中国传统书法;为了让画面生动有趣他违背法则“先白后黑”(苏派画法为先画重色后画浅色)。


 

 李如 油画


在和何先生相处的头些年里,我一直在尽可能地努力向何先生学习油画技法,何先生也毫无保留地在一些细节上给我作示范。印象最深的是画物体的高光,何先生告诉我“高光不一定都是点画上去,也可以”挤压“出来(即先画高光,后画固有色)。这样高光会显得更亮,画面会显得更生动。”同时给我做了示范,直到现在,我仍然习惯于这样的画法。


作为画家懂得传承固然重要,但创新才是绘画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正当我全身心学习何先生技能技巧的时候,何先生在一次给我看画的时候却说:“不要这么学我嘛,我这些东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东西。”何先生希望从我的画面上能看到自己独到的感受。其实先生早年也曾经做过一些探索,我曾经在他早年的一些习作中看到过和他通常画风不一样的习作,只是因为当时的文化气候和文化需求的原因而坚持了苏派的绘画技巧。何先生曾说过:没必要大家都用一种方式画画嘛,继承固然重要,但创新更为可贵。如今他这样要求我们这些年轻人不要总是步前人的后尘,要有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要探索自己的表现方法和绘画风格,其实也是寄托了他对美术事业的期望。


多少年过去了,何先生的绘画艺术至今依然影响着众多美术爱好者,作为一个专业美术工作者,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还是先生的艺德和对待艺术的那份真诚。反观我国当前艺坛,有多少艺术家还保持着那份内心的宁静和虔诚?今天我们的社会经济水平已远远超过何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还有所或缺--即我们的精神仍然处于饥饿状态。